人气:42
从梅兰芳到杜月笙,孟小冬的情感跌落与飞升,超乎想象。她不是不懂有些爱要胼手砥足,才能长久。只是亮烈如她,不肯低头罢了。孟小冬的爱情观,不是你给什么,我就接受什么,而是我要的,你敢不敢愿不愿给。可是,未必所有人都有她后来的运气。平凡人的世界里,爱,总是要适当妥协,才长久。强势与弱势――女人太强势,往往命运也彪悍;然而,懂得示弱,才是真正的强大。
01
曾经有一段时间,极度执迷于京剧。绵延悠长的唱腔,咿咿呀呀的胡琴,涂着浓厚胭脂的须生坤旦,戏里的悲欢,戏外的人生,在台下观众的彩声连连中,不可思议地重合。于是,戏中之人也恍惚了,涂上胭脂,分不清戏里戏外。
只是,在那恍惚的一二三刻,一切,大不相同了。
1926年,一出花团锦簇的《游龙戏凤》里,如若,台上的孟小冬没有刹那的恍惚,也许便不会有须生之皇与旦角之王的一段良辰好景虚设。
1933年的9月5日、6日、7日,孟小冬在天津《大公报》头版,连登三天《孟小冬紧要启事》:“冬当时年岁幼稚,世故不熟,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。名定兼祧,尽人皆知。乃兰芳含糊其事,于祧母去世之日,不能实践前言,致名分顿失保障。虽经友人劝导,本人辩论,兰芳概置不理,足见毫无情义可言。冬自叹身世苦恼,复遭打击,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。是我负人?抑人负我?世间自有公论,不待冬之赘言……自声明后,如有故意毁坏本人名誉、妄造是非,混淆视听者,冬唯有诉之法律之一途。勿谓冬为孤弱女子,遂自甘放弃人权也。”
字里行间傲骨铮铮,无半句言曾经之恩爱,满腔怨怼,一如当年卓文君“闻君有两意,故来相决绝”的愤慨。若放在当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络上,分分钟都是类似于“锋菲恋”、“陈赫离婚”的大热门。
声明既出,孟小冬再未与梅兰芳言语半句,当年风雨满城的“王皇之恋”,到头来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。
1907年,孟小冬出生于上海民国路同庆街。梨园世家的孟家,自孟小冬祖父孟七始,世代皆为京剧演员。自小耳濡目染,百般熏陶,令孟小冬对京剧极为有天赋。天资极高,悟性又好,从上海转至北京的孟小冬进步神速。
由于当时在北京,男女演员不能同台登唱,孟小冬只能先后搭永盛社、崇雅社等坤班,在城南游艺园的大栅栏夜戏台演出(正式戏台只有男旦青衣等可上)。虽然当时对女须生的演出限制非常之多,但一亮相的孟小冬,依然迅速崛起,与杨小楼、程砚秋、梅兰芳、马连良等大咖名伶同台竞技,平分秋色。
剧评家梅花馆主撰文说她:“扮相俊秀、嗓音嘹亮、不带雌音,在坤生中有首屈一指之势。”
当年撰写剧评的“燕京散人”,评价孟腔为:“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,在女须生地界,不敢说后无来者,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。”
已逝的知名剧评家、袁世凯女婿薛观澜说:“当年有美貌之称的名坤伶,如清朝末年的林黛玉、陆兰芬……以上十个美人,姿色都不及孟小冬。”
《天风报》的主笔沙大风极其迷恋她,称她为“吾皇万岁”,将她捧为老生行当中的“皇帝”,美曰“冬皇”,剧评家孙养农也很捧她的场,写了一首打油诗称赞她:“沙君孟话是佳篇,游艺场中景物鲜。万岁吾皇真善祷,大风吹起小冬天。”那时,孟小冬未至20岁,风华已然冠盖,受欢迎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当红影星。“冬皇”美誉传遍北京城,喜欢她的票友,人人以“冬皇”万岁,表达着对她的拥护。
她的确很美,身材颀长,举止优雅,步履间,十足的古典韵味,比起风靡上海滩的名媛唐瑛,不遑多让。在一张她和梅兰芳的合影中,她穿一身曳地长裙,满头青丝拢在耳后,薄薄的红唇微微上扬,一双剪水眸子里,淡淡的清冷感,像极了《一步之遥》里周韵的样子,又柔美,又忧郁,真的让人移不开眼睛,更让人无从想象,这样一个女子,竟然无数次在台上反串男人,而且比男人更男人。
也许,长达十几年的“老生”生涯,已让孟小冬不自觉生出了几分男子的气概,也许自十余岁起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跑江湖的艰苦生活,让她过早地体会了世态炎凉、人心寒薄,所以孟小冬的美丽中,多了几分傲岸与凛冽。连带着人也不那么温柔起来,孤傲又倔强,刚烈又决绝,完全不是萌萌哒软妹子。
这种要强的性格,让她从来不妥协。可是,性格太强势,命运往往也彪悍。女人太强了,男人的宠爱便少了。所以 ,那一场“只是当时已惘然”的风花雪月,也只能得一个悲凉的收稍。
1925年8月,北京第一舞台举办了一场义演,孟小冬和梅兰芳得以相遇。当天,大轴是梅兰芳和杨小楼的《霸王别姬》,压轴是余叔岩、尚小云的《打渔杀家》,倒数第三出场的是孟小冬的《上天台》。台上,一个是“回眸一笑百媚生”的花旦之王,一个是“羽扇纶巾凌云志”的坤生之皇。早在林青霞凭借女扮男装大红大紫之前,梅兰芳和孟小冬已经让世人领略到“可男可女”的颠覆性美丽。
1926年下半年,在北平政要王克敏的生日堂会上,不少人提议梅兰芳和孟小冬合唱一出《游龙戏凤》:“一个是须生之皇,一个是旦角之王,王皇同场,珠联璧合。”
乾旦坤生,颠倒阴阳,众生倾倒。台上,英俊倜傥的正德皇帝娶了楚楚动人的酒家姑娘李凤姐,台下,韶华正盛的孟小冬嫁给了美男子梅兰芳。不知是戏如人生,还是人生如戏,一场戏,台下人分不清戏里戏外,台上人剪不断,理还乱。
一出《游龙戏凤》,一个相爱的理由。于是,而立之年的梅兰芳,爱上19岁的孟小冬。
02
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家,宛如天籁的嗓子一叠三叹、余音绕梁,让孟小冬仰慕得不得了,他又是那样的英姿勃发,风流潇洒,让她喜欢得不得了。19岁,刚懂得心动的孟小冬,恍惚了。他当然也喜欢她,她那样美,那样聪明,对京剧那样痴迷,她的出现让他觉得高山流水遇知音。
可是,要怎样娶孟小冬呢?当时,梅兰芳已成婚多年,前有发妻王明华,后有夫人福芝芳,最是春风得意的孟小冬怎么可能屈就做小。于是,便有了后来的“名定兼祧”。因为梅兰芳早年过继给伯父,兼做两家继承人,故而可以娶两房妻室。说白了,效仿的还是“娥皇女英”,两头同贵,不分大小。
可人家娥皇、女英是亲姐妹,共事一夫,磕磕碰碰,相互迁就着也就罢了,再者古时的习俗如此,无可争辩。但孟小冬的境遇显然又不同,“名定兼祧”是梅兰芳一己私念,以“梅兰芳”为最高事业的福芝芳可没认同这个说法。这事情要再过个几年,孟小冬未必同意,不分大小,说得好听,就算她孟小冬愿意屈尊纡贵,福芝芳可未见得愿意承让。
而19岁的孟小冬并不明白,爱情和婚姻大不相同。
爱情很简单,来来回回不过“我爱你”、“对不起”、“分手吧”,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事情,关上门怎么都好解决。可婚姻很复杂,父母兄弟、老人孩子,事业钱财,舍不掉的太多太多。
迁就忍让、相敬如宾……夫妻的相处之道可以用无数种模式开启。一句“我爱你”之后是“不行,还要爱我的家人”,一句“对不起”之后是“你对得起孩子吗?”,一句“分手吧”之后是“房子归你还是归我?”
婚姻的殿堂太窄了,只能容得下两个人并肩而站,三个人,太拥挤了。
名分事小,地位事大。
一个早被婚姻牵制的男人,凭什么来兑现对你的承诺呢?
半路杀进的后来者孟小冬,偏偏又不懂得服软,拿什么本领让福芝芳给她腾地方呢?
19岁,太年轻了。最终,对爱情期许大过婚姻的孟小冬,为了一套连承诺都算不上的说辞,心甘情愿地嫁了。
1926年,《北洋画报》登载了一篇文章:“小冬听从记者意见,决定嫁,新郎不是阔佬,也不是督军省长之类,而是梅兰芳。”
与开首那一篇句句谴责的“分手声明”相比,完全是另一种腔调。
从“冬”到“小冬”的转换,都蕴藏了无尽的缱绻,更别说语气拿捏间,那满溢的骄傲。
既是“兼祧两房”,便无需与福芝芳同住,于是二人另购别院,住在了北京东单的冯宅“缀玉轩”。两房妻室,互不相见,倒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风吃醋,孟小冬与梅兰芳,开始了一段新婚后的甜蜜日子。
写孟小冬与梅兰芳之间的趣事。如此这般风流韵致,情调婉转的生活,宛若古时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,实难让人不心生荡漾。
如果没有当年震惊北平城的“冯宅枪击案”,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劳燕分飞,可能不会来得那样快。
03
粉丝的力量有多可怕,看看刘德华,想想阮玲玉,就知道了。
1927年9月,迷恋孟小冬的粉丝得知梅孟结姻之后,怀恨在心,持枪闯入缀玉轩,直言要见梅兰芳,慌乱之中错杀了当时正好在场,前来出面交涉的梅兰芳好友《大陆晚报》经理张汉举。
虽然最后北洋军警将该粉丝射杀,并斩首示众了三天。但梅、孟二人却并没有因事情的结束而回归平静。
“缀玉轩血案”闹得满城风雨,起因是孟小冬,死的却是梅兰芳的挚友,二人之间的嫌隙由此而生。侥幸躲过一劫的梅兰芳不敢再留在孟小冬身边,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孟小冬,张汉举的死,像是一条悲伤河流横亘在二人之间,他们的快乐来得不那么容易了。
惊魂未定、不知所措的梅兰芳回到了福芝芳身边。一直在梅、孟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福芝芳很快抓住了反击的机会,她对外高调宣称:“大爷(梅兰芳)的命自然比什么都要紧。“
人命关天,社会舆论也站在了福芝芳这一边。什么“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”,那都是事不关己者的夸夸其谈,真到了生死关头,没人能置身事外。
两情相悦,不等于生死相依。也许梅兰芳爱孟小冬,但人人更爱自己。怦然心动谁都可以,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豁出去做个梁山伯一样的情圣。比起爱情来,男人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。再者,命都没了,拿什么谈情说爱。
所以,与梅兰芳的京剧事业相比,孟小冬只能暂搁一边。
梅兰芳的沉默与逃避,让孟小冬备受煎熬,内心寒凉。梅兰芳以为,一切不过权宜之计,他只是暂避,又不是不回来。可是,孟小冬这样强硬的女人仿佛一碗热汤,捂在怀里,便永远有着暖人的温度。放在一边,凉了,就是凉了。即使,再用更纯青的炉火,使她热起来,也再失去了最初的味道。
“缀玉轩血案”不过是个开始。悲剧,往往来得比想象中还要快。戴孝风波,使梅兰芳与孟小冬终于走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。
1930年8月,梅兰芳的伯母去世,因为年幼时,梅兰芳曾过继给伯父,算作两房共同的继承人,伯母去世,视同母亲去世。所以依照“名定兼祧”的规矩,也为了照拂梅兰芳的情绪,孟小冬披麻戴孝前往梅府守灵。然而置身灵堂,忙前忙后的福芝芳无情地将孟小冬拦在门外,拒不承认她是梅家人。当梅兰芳心有不忍,提出让孟小冬进来看一眼的时候,福芝芳用自己的一双儿女和肚子里的一个孩子为筹码,扬言要和孟小冬死磕到底。
左右为难的梅兰芳,只能让孟小冬先回去。旧时,红白事是头等大事,戴不了孝,孟小冬就不算进了梅家的大门。那么之前的那些年到底算什么?妻不妻,妾不妾,真是折辱一个女子的尊严。
福芝芳的排挤,梅兰芳的置之不理,让孟小冬如梦初醒。什么不分大小,简直可笑。
其实,这事儿,要换作一般女子,低个头,丢个面儿,细水长流,指不定谁笑到最后。
可孟小冬是多么骄傲的女子啊,当年,女子唱戏受人白眼,她硬是凭借一身技艺,傲岸众生。此刻,又怎会有半点妥协。
强忍屈辱,憋成内伤。归家不久,孟小冬便生了一场大病。随后,她去往天津,寄居亲戚家,对梅兰芳避而不见。
是真的心寒至极吧,才能这般痛下决心,见一面都不愿。在雨中空等一夜的梅兰芳怅然离去,恐是怎样都料不到,一霎思量,竟成诀别。
1930年,孟小冬登报声明与梅兰芳分手。1931年,孟小冬聘请律师与梅兰芳离婚,在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调停下,梅兰芳赔付孟小冬4万元为补偿。
一段艳羡众生的传奇,终未圆满。也许真如电影《半生缘》里所言,人生是故事,而非童话,可哪有故事是不惆怅的。
相爱21年的袁咏仪和张智霖说:“夫妻相处之道并不是1+1=2,而是0.5+0.5=1,因为每个人都要丢掉自己一半的想法,一半的尊严,一半的东西,用剩下的另一半,去迎合对方的另一半。“骄傲的孟小冬,固执的梅兰芳,都宁可做那孤单完整的“1”,而不愿丢掉自己的“0.5”,寻找对方的“0.5”。
然而,一对拒绝妥协的爱人,注定不会长久。爱情也很现实:不能一起改变,只好一拍两散。
所以孟小冬与梅兰芳究竟是谁辜负了谁,恰如孟小冬自己所言:“世间自有公论。“
1933年分手声明之后,孟小冬再未提及梅兰芳。她将所有的心思放在京剧事业上,灌制唱片,登台演戏,1938年拜四大须生之首余叔岩为师,尽得真传,成为天下第一女须生。
一切尘埃落定,不见风尘起。
04
时光走到了1947年,虽然不过弹指之间。
60大寿的杜月笙,举办了一次“南北名伶”赈灾义演,梅兰芳、孟小冬都被邀请。这场在上海大戏院的义演,盛况空前。原定5天的戏,延长至10天。听说梅、孟都会唱,外边的人坐飞机也要来听,过道两侧挤满了人,一张票价被炒到了1000元。听不到现场的戏迷,纷纷购买无线电收音机听转播,一个小摊位,1小时卖出了20多部收音机。
遗憾的是,人人都以为他们会同台,他们,却连一面都没见到。在杜月笙的精心安排下,10天戏,唱5天不同的曲目,梅兰芳四场大轴,孟小冬一场《搜孤救孤》,5场演毕,倒头再来。这样刻意的错过,看似是杜月笙的安排,恐怕却是孟小冬的意思。
究竟,是往事不愿重提,还是从未放下?答案,永远不会再有人知道。
一场戏,一场流言。人人传说着梅、孟复合,结局却是孟小冬第二天就走了,她将自己的戏服送给观众,此后再不登台。
她不知道的是,她演了两场《搜孤救孤》,梅兰芳在家听了两次电台转播。只是一切都过去了吧,孟小冬这样说。
很久以后,回首再看这段往事,她轻描淡写道:“当初的兴之所至,只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思想冲动而已。”
果真如此吗?他不知道,她的卧室只摆放两张照片,一张是恩师余叔岩,另一张是梅兰芳……
曾经沧海,一声叹息。
她最后的选择是上海滩风云人物杜月笙。
这个从枪林弹雨、阴谋算计中挣扎上来的帮派大佬,对她,百般呵护,事无巨细。
1931年,孟小冬决意与梅兰芳离婚,对她,杜月笙早已心之所动,但仍然在意着她的想法,劝她仔细思量。
1938年,孟小冬追随余叔岩学艺。老派梨园最讲尊师重道,余家女儿出嫁时,她送出满堂红木家具,背后,予以她无声支持的,唯有杜月笙。
1944年,她已决意避世。为了杜月笙的60大寿,她同意登台演出。为的是20年来,他的情深意重,润物无声。
也许,于整个上海滩而已,杜月笙都是一个霸道、狠心,让人望而生畏的人,但之于孟小冬,他从来都是细腻绵延的温情男子。
他知道,对别的女人不忍心,就是对爱人太狠心。无怪乎,男人不坏,女人不爱。“坏”男人永远不会心软。像梅先生这样,两个都不忍心伤害,到头来两个都会受伤。但杜月笙不同,他可以对所有人狠心,唯独对孟小冬不忍心,她不是他唯一的太太,却是他心里最珍贵的人。
新中国成立后,杜月笙迁往香港,临走前,要带上孟小冬。她淡淡地开口:“我跟着去,算丫头呢,还是算女朋友?”
他给了她想要的答案。
1950年,43岁的孟小冬嫁给63岁的杜月笙。
久卧病榻的杜月笙坚持婚礼所用一切全要最好。900元一桌的酒席,九龙饭店最好的厨师,满满十几桌子的宾客,儿子、女儿、媳妇、女婿,全部到场,对她跪拜磕头,亲切地唤她“妈咪”,细心的他,还依照家族定例,替她给孩子们准备好了所有的见面礼,不至于让人觉得她贫寒,看她不起。真是体贴周到,给足了她面子与里子。
05
我想,杜月笙是真的懂孟小冬,了解她的心境,深谙当年“名定兼祧”事件对她的伤害之大,所以纵然已过耳顺之年,也要昭告天下,孟小冬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子,让她不至于活在别人奇特的眼光与轻蔑的笑意中。
从艺术家的爱情,到黑社会的爱情,孟小冬的感情跨度,大得令人咋舌。
可是,对一个女人来说,有什么分别呢?重要的不是那个男人在做着什么,而是愿意为你做什么。
写过孟小冬的人说,她把名分看得太重要了。貌似,从“名定兼祧”到“跟着去算什么”她一直都在拿名分说事儿。不过是个诱饵罢了,要钓的还是那份真心实意。当年梅兰芳伤到她的不是“两头不能同大”,而是对她“概置不理”,现在杜月笙打动她的不是“杜家五太太”的头衔,而是对她的珍惜。
她把“名分”这个难题扔给他们,不是为难爱情,而是相信爱情。
只是,答案并不唯一。有些爱情让人失望,有些爱情让人惊喜。
并不是要争什么,一切恰如张爱玲说给苏青的话,谋爱,亦谋生。人,活着不易,美人活着,尤其不易,生存的艰难,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可以解决的。
应该庆幸,最后的时刻,孟小冬终于懂得伸手谋求一些温暖。不然,在杜家,她该如何生活呢?
1951年,杜月笙病逝,若不是一年前用一纸名分倾尽对她最后的保护,其后的20多年,一个孤身女子,该是怎样的孜孜LL,磕磕绊绊。
1956年,梅兰芳赴日本,在香港转机,专程去看孟小冬。两人负手而立,终也无话可说,只能互道一声:“好久不见”。
1977年,孟小冬孤独逝去。张大千为其题字“杜母孟太夫人墓”,给了她最庄重的冠名。可是,真的如她所愿了吗?
一生,绕不开两个男人,到底,她爱谁多一些,都不重要了。人生是一个行行重行行的过程,二十岁的孟小冬和四十岁的孟小冬对人生的期许大不相同。
二十岁,有情饮水饱,一句“我爱你”抵过万金;四十岁,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,再美丽的誓言,也不如一个等你回家的眼神来得实在。
上一篇: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
声明: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,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,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
Copyright 2005-2021 http://kt.pingguodj.com 酷头网 客服邮箱:s2s2s2-s@outl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