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气:212
对于不想长大的人,你永远都无法让他长大。
宋徽宗曾经当过十多年的王爷,又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。这么丰富的政治经验,最终还是没能让他逃脱金人的手掌。
的确,生长于皇室赵家,徽宗皇帝从小到大都没受过什么苦难。“长于深宫之中,养于妇人之手”,是对他成长的最好注脚。
等到他四十多岁,他才开始受苦受难。先是金国派大军压境,徽宗皇帝二话不说就撂了挑子,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钦宗,自己一路狂奔,向东南方的镇江逃跑去了。
他一路颠簸,水旱并用,务求逃离金兵越远越好。期间险象环生,要是一般人,应该会作如是想:哎,早知当日勤政兴兵,今日就不用落得如此田地。
也就是说,在我们的设定中,苦难应该会让一个人成长,让他思想得到觉悟,从而奋发图强,成就一个励志鸡汤故事。
可是,能做皇帝的人毕竟骨骼精奇。宋徽宗他就没这么想。
即使是逃难,徽宗也是带着大批金银珠宝的。偶尔他还喜欢到菜市场微服私访,与农民菜贩们讨价还价。这样的日子过得有意思,也很滋润。
到了镇江,局势稳定下来,他越发好了伤疤忘了痛,不仅耗费巨资兴建行宫别墅,还居然下令各地原本去往汴京帮助抗金的军队先来镇江,保护他这位太上皇的大驾。
全国上下一片懵逼:首都汴京被金兵围困,水深火热,你在长江以南安枕无忧,还需要什么保护?
虽然这一路奔波给了这位皇帝足够的反省时间了,但看来他还真没有反省过自己为什么会落得个逃跑的结局。
人到了四十岁才经历苦难,也难为了徽宗皇帝。这是活脱脱的“中年危机”。
蔡京曾经曲解《易经》中的话“有大能谦必豫”,说成是宋朝盛世之下(“大”),君王应该享受安乐日子(“豫”)。以宋徽宗之才,难道不知道中间的“谦”字最紧要?
梁师成说既然范仲淹有“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现在天下老百姓也过得去,那皇上应该更过得去才对。宋徽宗难道会不知道,前面最重要那句是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?
徽宗皇帝当然不会不知道。他只是不想理,心安理得躺在温柔富贵乡就好。
比如,他年轻时就喜欢逛,做了皇帝之后虽然政务缠身,但也改不了这个习惯。自从迷上了名妓李师师,更是直接从皇宫打了条地道通到李师师家中。
如果徽宗夜晚外出留宿,早上无法赶回来上朝,甚至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替他向大臣撒谎――行幸局。这个机构专门为皇帝出门逛窑子服务,可算是徽宗朝特色。
曾有传说,宋徽宗是李煜转世。因为两人都是才华横溢,风流倜傥之君。后人评价宋徽宗“诸事皆能,独不能为君。”要想这样的人从艰难困苦中吸取教训,下不为例,非不能也,是不欲也。
苦难并不一定使每个人奋发。有的人跟苦难结合才能迸发出更大的激情。
比如越王勾践。
勾践开始时就很猛,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就是被勾践打败的。等到夫差攻破越国报了仇,勾践马上找范蠡商量对策,又是送礼,又是臣服。先保住自己和国家,然后图强。
等到勾践再次打败吴国,范蠡马上跟另一个功臣文种说:“越王为人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”这样的人,天生就是能接受苦难的磨练的,任何阻挡他抵达成功彼岸的,他遇神杀神,遇佛杀佛。所谓功臣,当然也在可杀之列。
当勾践目露凶光地对文种说:“先生教寡人用七种方法覆灭吴国,现在我只用了三种。另外的四种,先生能帮我去教教先王吗?”文种估计悔到肠子都青了。而范蠡辞官隐去,成就一方巨富,后世流传为陶朱公。
苦难能使人成长,这句话也许应该这样来看:
一个人有成长的欲求,命运才给他配置一些苦难,让他成长;没有苦难,他也会自动去寻找苦难。
一个人如果不想长大,不管你使出什么力气,还是无法让他从沉睡中惊醒,不管他已经睡了十年,四十年,还是一辈子。
上一篇:人际交往中最怕遇到这种人
下一篇:总有人看不惯你
声明: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,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,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
Copyright 2005-2021 http://kt.pingguodj.com 酷头网 客服邮箱:s2s2s2-s@outl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