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气:189
1、梦想往往被认为是年轻人的专利,但也不尽然。梦想是不分老少的,它属于每个渴望创造精彩人生的人。
2、如果我们把玄奘的长征称之为“壮举”,那么法显的长征则不能不说是“奇迹”。这告诉我们,成就一番伟业,尽管需要某些外在因素,但它们不是决定性的。真正具有决定性的是认准目标、持之不懈的愿力。
3、人在年轻时,有着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,但思想尚未成熟,经验有待积累。到了老年,思想完全成熟了,经验充分积累了,可体魄和精力却逐渐衰退了。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,遗憾在所难免。
4、任何想法在刚刚诞生、尚未付诸于现实的时候,都是一个梦。
5、梦想就变成了理想,也就是一套能够付诸实践的具体思路,只要坚持做下去,就有成功的希望。
6、守的是什么呢?守“成”――过去的成绩、成果、成功、成就。人一旦执着这些荣耀,就会更加保守,更加计较,反倒阻碍了自己的继续前进。
7、现代人喜欢讲道理,但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,更不是打官司的地方。不要试着去改变别人,尤其是自己的亲人,我们只能靠爱与德行去感染人。
8、“父慈子孝”,各有原则,本来是对等的,然而在中国古代,常常过分强调孩子应孝顺的一面。直到现在,很多家长也认为自己的话孩子必须听;自己定下的规矩,孩子必须遵守,否则就要拳脚伺候。
9、积极地、带着爱去倾听,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情感,并和孩子交流;父母也要善于表达,坦然地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,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苦衷;通过开诚布公地、平等地讨论,让亲子双方作为一个团队共同去解决问题。
10、佛教重视伦理,着眼于人伦互动的过程对人心性的培养、智慧的启迪。人伦关系是修行的道场、生命教育的学校,其目的是成就心灵的圆满、博大、清净、光明,而非面子上的和谐。
11、在佛教看来,中国传统的五种人伦关系都是爱与智慧的体现。
12、无限轮回,一切众生都曾作过我的父母,因此要孝顺一切人,恭敬一切人,在有差别的缘起下,去实践平等的大爱。
13、一种缘分就有一种伦理,世上的缘有千万种,因此伦理也不是僵化的,也许今日是师,明日是友,这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观照。
14、人的心理很奇怪,一方面如此希望被认可,另一方面对于那个他希望认可自己的人,又总能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。
15、我们的很多理想,可能都是虚幻的,今天这么想,明天那么想。
16、一个孩子常常习惯于认为,只要自己有问题、有困难,老师和家长都能帮他解决。
17、一个人非常容易去否定、排斥生命中最重要、最有价值的东西。
18、我们要做的,是逐步改变,从能够体谅别人到代人着想,再到助人为乐。
19、如果听不懂别人的心声,那么帮助别人时,就会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人,让别人反弹回来。
20、只有带着一种包容与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别人,才能从对方身上学习到更多积极、正面的东西,自己才能更快乐。
1、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心灵的平静与安详。可是现代人越来越不会享受这些,越来越沉溺于感官的刺激与快感,心灵越来越麻痹与僵化。
2、当今越来越忙碌的社会,清闲已经成了稀缺资源。即便这么一点点少得可怜的清闲,又大多被浪费在光怪陆离的声色饕餮之中,内心没有片刻的喘息余地。
3、兴奋和刺激所带来的快感是短暂的。
4、宁静看似平淡,却不可或缺,如同家常便饭虽然滋味一般,却可以保证身体的营养和能量,不让人挨饿。
5、宁静来自于调养内心。心净国土净,心安众生安。
6、如果人能够平心静气地思考问题,就会降低误判的风险,消除很多误解和矛盾。
7、古人曾经流传下来很多调心与养心的方法,禅修就是其中一种。
8、当禅修达到一定阶段,身心会获得一种纯然的喜乐,是任何世间快乐都无法比拟的。
9、为学需有宗旨,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内容和方向的不同。
10、对于“至善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,儒家要成圣成贤,佛教认为成佛是至善,道家则觉得要虚静无为、返璞归真。
11、所谓“士人”,是能用自己的学问服务一方父老乡亲,立起道德和心灵标杆的人。
12、“在亲民”是说要关心、亲近民众,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,不能躲在象牙塔里。
13、明明德,就是说每个人内心都具有光明德能,要把这些宝藏开发出来,形成一个完整、优美的人格。
14、佛教有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。持戒又有三条:愿断一切恶,愿修一切善,愿度一切众生。
15、一个菩萨,也就是学大乘佛法的人,万事万物,人类的一切学问,都是他持戒的对象。
16、持戒让一个人从举止到内心都安详、稳重,透出一种慈善、清和的光辉,私心杂念少了,就容易专注,也就是“定学”。
17、佛教讲的智慧是让人解脱自在,不为外物所奴役,也不被知识所捆绑。美国
18、学佛明白宇宙万相无非缘聚缘散,亦无非众生的心生心灭,无非是历练我们,保持内心的慈悲与平等,在佛陀的智慧觉照里,是一片清净光明。
19、千百年来,先辈们总是把他们最珍贵的人生体悟教给后辈,那里面记录了一段又一段的心路历程,通向一个又一个超越的生命境界。
20、自我作为一种存在,其最复杂之处在于,它不仅仅是那座庞杂而令人沮丧的迷宫,是迷宫中那个苦苦寻找出口而不得的焦躁的人,亦是这座迷宫的搭建者本身。
1、从出生那一刻起,将经历的每一个见、闻、觉、知的境界,都拿来当作材料,一砖一瓦地搭建起了这座迷宫,并埋藏了每一个陷阱和隐患。
2、被坑的人生是灰暗的,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些境遇统统抛诸脑后。
3、佛教徒持守戒律,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,提升内心的力量,开发内在的智慧。
4、妄想、执著就是人的烦恼,换句话说,就是各种不良情绪。
5、内心平静,才容易专注,同时思维清晰,能够快速把握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信息。
6、凡是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,都能够经年累月地坚持自己的规划,每一天当中明白何时该做何事――这也是持戒的内涵。
7、佛教的戒律可以说是我们实现成功人生的方便之路。
8、古往今来,有无数的高僧大德,通过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成功实现了自信、自觉、自强的人生目标。
9、思考死亡不仅让我们珍惜活着的时光,更重要的是通过直面死亡,体会到无常。
10、痛苦的根源就是我们的执著,因为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,外在的东西并不随着我们的意愿而保持不变,当变化出现,不遂我们的意,就产生了痛苦。
11、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,都是我们要去改善和超越的。
12、做利益他人的事。做得越多,所获得的幸福就越多。
13、服务他人就是服务自己,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。
14、菩萨所做的就是慈悲一切,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。
15、快乐和幸福从服务和利益他人而得。
16、向别人倾诉就是排泄心灵的垃圾,虽然一时可以缓解心中的郁闷,但终究逃不出扬汤止沸的轮回。
17、止口不如静心,从源头清理才是治本之道。
18、凡夫说话都是“烦恼心”驱使,越说越躁动,越说越烦恼。
19、人生在世,所处的境遇虽然千差万别,概而言之,不出苦乐二字。
20、当我们觉得自己很苦的时候,内心里一片黑暗,充满了愤懑、嗔怒、仇恨、妒忌等种种恶念,如山雨欲来,黑云压境,亦如狂风骤至,翻江倒海,暴力充塞胸腹,撕裂肝肠……苦极时只看成一切的末日,了无生趣。
1、当我们觉得自己快乐的时候,内心则充满光明,只觉得无限的欢喜、愉悦、轻快、自在,看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,对一切充满欣赏和感恩,愿意把自己的幸福与身边所有人一起分享,只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运的那一个,充满成就感。
2、人生的苦乐,其实都是自心的一种认知。
3、出于本能,人在极力远离痛苦,追求快乐。
4、如果说光阴分为黑暗和光明,那么人的一生,其实就是一颗找寻快乐的心穿行在黑暗与光明交错的时光隧道。
5、人生的四种境遇:从黑暗走向黑暗、从黑暗走向光明、从光明走向黑暗、从光明走向光明。
6、知道人生的苦难或挫折只是无常,也就意味着一定有机会改变,因此心存希望,无论逆境多么严峻,以坚忍不拔的勇气和努力保持心灯不灭。接受现实,不灰心,不气馁,不惧怕从头再来。
7、一个人曾经遭受的挫折无助于其成长,而是让他在黑暗的迷宫中和苦难的泥潭里失去人生方向,深陷其中,自哀自怜,甚至怨天尤人,对社会充满误解和仇恨,对自己也丧失了信心,于是拒绝一切援助之手,放纵人生,自甘堕落,把生命的最后一缕光亮推出心门之外。
8、人生拥有良好的起点,美好的前程似锦囊在握,却不料得意之时未免放逸,自招污损。若能唤醒良知,幡然悔改,仍能与前运接续,然而往往人心向下堕落容易,向上举难,兼无人劝谏勒改,从此“心城”失守,于此物欲横流社会,种种诱惑当前,焉有不失?
9、天赋异禀也罢,资质愚鲁也罢,庸常中人也罢,只要能认清自己是谁,就能脚踏实地,抱定自己的人生理想。
10、在实际生活中老实做人,认真做事;在家孝顺父母,在外尊敬师长,乐于助人,时时向善。
11、每个人的事业大小有分别,但才干和仁爱之心人人都可拥有。
12、一生光明磊落,不论为人子女或父母、亲朋,无不省身克己,有所担当,懂得有些事情应不求名利,当做则做。
13、人心难以控制,往往忘乎所以,一念不牢,便有万千苦乐。
14、有太多的人在追求光明时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推进了黑暗的深渊。
15、追求人生的快乐没有捷径,却有智慧的路径,善用心者得之。
16、在生命面前,我们平时所追求、忧虑的许多东西显得那样微不足道。
17、佛陀说,老、病、死能启迪我们去思考生命,脱开琐事的纷扰,走上珍爱人生、追寻真谛、奉献大众的道路。
18、相信世上有善良与崇高的“大道”是值得我们去践行的;相信人性的善良、生命的珍贵。
19、在无限的生命中,我们都互相做过父母、亲人――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。”
20、生命是一所学校,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,就是学习慈悲与智慧,成就一颗清净、圆满的真心,尽可能地去帮助我们所遇到的人,解除他们的痛苦,给寒冷的心带去温暖,给躁动的心带去清凉。
1、任何一个举动都可能带来“蝴蝶效应”,我们不知道它是带来一次海啸还是亿万。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做人、踏踏实实做事,严格律己,才是安全之举、明智之士。
2、我们的心总是随着外在的境界转变,或者喜欢什么,或者厌恶什么,变化不定,不能平静。
3、看到好的东西就想得到,甚至寝食难安,这是我们的贪心在作怪;碰到自己不愿看到的人,心里就会忐忑不安、躲着走,这是因为心里有愧。
4、外在的境界不断变化,我们的心却仍然活在对过去的记忆中,用过去所产生的想法看待当下,这是造成痛苦的原因之一。
5、所谓妄想,就是过去所做、所说、所见、所闻的影像留在我们脑子里。
6、外在的境界是变幻无常的,我们的心也往往起伏不定,修行就是训练我们的心,让它不管对外在的变幻还是内在的起伏,都能平等视之、平静视之。
7、顺境时要收心,逆境时要放心。顺境时不可得意忘形,逆境时也不用颓废不振。
8、同样一个境界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。乐观的人总会看到积极的一面,悲观的人则看什么都是消极的。
9、世间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,一切都是心的挂碍。
10、春花秋月本无情,夏风冬雪亦无义,倒是人心偏有意。
11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,必须倚赖周围的环境和人。
12、要让自己真正快乐,也给他人带来快乐,我们必须学会感恩。
13、没有父母,我们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上。没有师长的教育,我们的生命将黯淡无光。
14、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感恩之心,是由于被贪、嗔、痴的烦恼所蒙蔽。
15、贪心让我们把接受和索取当成一种习惯,不会想起感恩;嗔心让我们只看到别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,忘记了别人曾对我们的帮助;痴心让我们只执著于自己,不会思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延续。
16、我们要学会感恩,感恩父母,感恩师友,感恩社会,我们因他们的付出得以生存和发展。
17、感恩别人是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,是让自己身心安宁的需求。
18、世间有情众生,本能上都想离苦得乐。
19、苦、乐都来自内心,外在因素也许没那么重要,起决定作用的,是人内心里的作意,也就是人的心态问题。
20、通常我们说苦、乐,指的是内心对外在环境、事物产生的感受,它是一种情绪,让人一会儿高兴,一会儿痛苦。
1、苦乐不是外在的“缘”决定,而是我们内心产生出来的。
2、不同情况的人,内心的感受不一样,有的是苦,有的是乐。
3、我们要活的快乐还是痛苦,取决于我们自己。
4、要让自己活的快乐,下手处就是我们的内心。
5、一个心态光明、有力量的人,即使遭遇癌症,也依然能快乐无比。
6、只要我们合理建设自己的内心,就能远离痛苦,获得快乐。
7、当我们发现自己不快乐,就要马上转心,让自己快乐;如果心的力量不足以转动郁闷的情绪,那就离开那个境界,等平静之后再来看破它,最后放下它。
8、碰到任何事情,我们都要心向内来用功,告诉自己用平静的心态接纳它。同时,还要对外在事物的无常变化有正确的认识。
9、其实外在的事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,不可能一直存在,永远处于变动的过程中。
10、没有永远的痛苦,也没有永远的快乐。
11、一切都会过去,我们要有接受一切事物的勇气。
12、当事情发生时,我们先是觉察到它,面对它,然后平静地接纳它,尽心尽力地处理它,洒脱地放下它。
13、在心理建设的过程中,最关键的就是认识自己当下的状态和主动希求改变的心。
14、把握住这个关键,内心摆脱痛苦的力量会逐步增强,慢慢地,就会痛苦少了,快乐多了。
15、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,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,全身心地投入,对得起自己生命的时光,真切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责。
16、我们一辈子为这些所谓的“享受”拼命,以至于等拥有以后,才发现一点儿也不快乐,一点儿也不享受。
17、并不是说追求不好,而是因为我们容易盲目追求,却忽略了生活中每一个真实的“当下”。
18、每一个当下、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可或缺的,都是我们生命内涵的展现。
19、多时候,不是父母不爱我们,而是我们没有一颗觉察到被人爱的心。
20、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,时时处处都是享受,关键是你有没有发现美好事物的心。这颗心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活在当下”。
1、活在当下,生命才有力量跳出轮回。
2、活在当下,我们就能觉察到自己面对事物的心态,好的就保持,不好的就把它改正。
3、生活幸福的人,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,而是他计较的少。
4、人的心境像镜子,镜面干净,反映的事物就清晰;心境清净欢喜,平时所思、所遇也会是幸福快乐的,这种心态我们要保持。
5、不快乐的人也不要气馁,佛教讲悟性,当你觉察到自己不快乐,并决定改变的一刻,快乐就已经降临。
6、心像一条流动的河,无数的念头刹那生灭,相续不断,前一个念头刚过去,下一个念头又生起……起什么念头对我们的生活、生命是有影响的,它会制造出“产品”。
7、念头制造的产品包括我们当下的苦乐感受、说的话、做的事、身体的反应,以及记忆。
8、当人整个身心都陷入攻击状态时,他还有何快乐可言?他的语言、行为都是伤害性的,给对方带来难以忍受的心灵痛苦,让对方失望、怨恨、伤心、难过,决心再也不和这种人交往了。
9、愤怒、仇恨对人体内的神经组织、内脏细胞也会造成严重损害。
10、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都会被记忆。
11、按佛教的观点,人每重复一次同样的行为,记忆的痕迹就加深一次;重复得越多,痕迹越深刻,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。
12、光明、善良、正面的念头会制造出快乐、安全、舒服的“产品”。
13、只有让善念持久、稳定、有力,才能拥有稳定的幸福与快乐。
14、不管有没有意识到,实际上人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追求快乐和远离痛苦展开,这种离苦得乐的本能驱动着人们去行动。
15、有爱就有苦,苦从爱生。
16、爱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,只要有爱就会痛苦。
17、求取所爱事物的过程中,往往伴随着苦。
18、努力并非总有结果,苦在“爱”而不得时。
19、在生活的压力下,内心渴望顺境却遭受沉重打击的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。
20、“爱”也是有条件的,如果条件改变,事物就变得不可爱,为了长久拥有这份快乐就必须花心思“守护”。
1、不管怎样“守护”,我们所爱的一切都会改变、消失,“人无千日好,花无百日红”“月有阴晴月缺,此事古难全”,这是铁的规律。
2、身体有“失坏”,青春不再,身体日渐衰老,健康每况愈下。
3、“爱”产生――追求“爱”――得到“爱”――失去“爱”,然后发起新一轮的对“爱”的追逐,最终又失去“爱”,生活就是这种公式的不断重复。
4、人们认为快乐就是拥有喜爱的事物,而事实恰恰相反,有爱就有痛苦。
5、如果谁说他现在苦,那肯定是他“爱”上了某样东西。
6、欲望淡泊的人比较快乐,不必家藏万卷丹青,门外有幅巨画,名叫自然。
7、利他心强的人比较快乐,爱与不爱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判别出来的。
8、总考虑自己的感受就经常有苦,一心想着别人的人就把自己放下了,从别人的快乐中获得了无害的快乐。
9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,能享受美好的生活,这一切无疑最先应该感恩的就是我们的父母。
10、在很多日子里,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漠然,把他们忘记掉;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无知,认为父母抚养我们,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。
11、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,只有活在感恩的世界里,才会让自己感到心安。
12、只有及时地报答有恩于我们的人,才能让自己与对方得到真正的快乐。
13、在这个世界上,除了母亲,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对我们那么的友善、那么的慈爱、那么的细心呵护。
14、如果说父母对儿女的慈爱终有穷尽的时候,或许唯有生死异路之时了。
15、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如此的深厚,做儿女的应该及时报恩、行孝。
16、莫到失去了双亲,才懂得感念亲恩,那时只能是万分的痛心,却于事无补。
17、“树欲息而风不停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”所以说行孝要及时,赶早莫赶晚。
18、能做到孝养双亲,我们可以称之为孝子;能做到弘扬孝道,以至“孝行天下”的人,真可谓是民族的大孝子。
19、人人存孝心、行孝道,则天下之人“老有所养,老有所乐”,同享天伦之乐,此乃国家安泰、社会和谐、生民幸福之兆。
20、有的时候,演员会忘记这只是外在的身份,忘了自己是个演员,忘了在舞台上,其他人也只是演员。
1、当一个年轻人在当子女时,可能非常追求个性,不理解、不认可父母的关怀与期望;一旦转眼间为人父母,同样会对子女有一样的要求。
2、不管一个人是孩子、是父母、是老板、是员工、是男是女、是贫是富,在这些身份以外,他都是一个人,一个希望快乐、不想要痛苦的人。
3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人,是对演员身份的超越。
4、超越外在身份的限制,不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,不仅只考虑自己的利益,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事实真相,更全面地了解自己、了解别人。
5、内心对身份超越,能让人在现实生活中更洒脱,不为眼前利益所限制,多一份宽容,多一份清明,多一份智慧。
6、人生的意义不仅是身份的叠加。
7、人活在世界上,顶天立地,身份对人只是一种装饰,是内心自在的一种随缘展现。
8、生命,就像是一块黄金,金灿灿的,闪着光芒,厚重踏实。
9、超越身份的局限,找到身份以外的你,找到不曾变化的我们清明自在的心,让我们的生命展现出它本有的如黄金般璀璨的价值,照天照地,熠熠生辉。
10、人的生命,实际上就是心对境,对外在的一个事物,内心会起一个反应、判断、感受,这个内心的感受就是我们所谓的“痛苦”或“快乐”。
11、我们内心面对外在事物所起的反应,是由我们过去的知识、经验、心理结构决定的。
12、痛苦和快乐的来源就很清楚了:内心的心理结构,加上外在的事物,会引发内心种种苦乐感受。
13、一般的做法就是追求,向外在拼命地追求,希望得到物质,希望改变别人,希望事事顺自己的心,希望每个人都对自己好。
14、外在的事物与遭遇往往是我们不能掌控的。
15、我们不能确认未来什么时候发生地震,什么时候得上绝症,甚至不知道下一个拐角我们会遇见谁,下一分钟我们的心脏会不会忽然间休息。
16、我们的幸福不能建立在外在的事物上,因为外在不是我们主观意愿可以决定的,是会变化的。
17、我们的内心是可以自己改变的,改变内心的一个判断方式。
18、改变自己的内心,让它越来越光明,越来越慈悲,越来越灵活,越来越包容,越来越有力量,让人产生一种能力,面对所有的外在,都能够快乐,都能够远离痛苦。
19、幸福,如果是建立在外在的基础上,那就是不稳固的。
20、如果我们觉得,要得到外在什么东西,才能获得幸福的话,目标本身就错了,自然不容易获得真正的安乐与宁静。
上一篇:净慧长老禅语经典语录大全
下一篇:佛陀的启示禅语经典语录大全
声明: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,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,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
Copyright 2005-2021 http://kt.pingguodj.com 酷头网 客服邮箱:s2s2s2-s@outl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