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气:1
端午节吃粽子,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端午习俗,相传在五月初五那天爱国诗人屈原怀抱大石投入了汨罗江,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,纷纷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,所以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大习俗。
一般认为,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,实际上据专家考证,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,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,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,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,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。
实际上,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”(清明前一天)吃粽子,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。至今,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。
习俗由来:
战国末期,楚国沦陷,屈原在被流放的途中内心非常悲愤,在五月初五这一天,屈原怀抱大石投入了汨罗江,江边百姓听到这一消息后纷纷划船追赶,想要将屈原的尸体打捞起来,但并没有打捞上来,于是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,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,后来慢慢发展,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大习俗。
粽子的历史:
晋代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”。南北朝时期,出现杂粽。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品种增多,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
到了唐代,粽子的用米,已白莹如玉”,其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日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”,宋朝时,已有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
元、明时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
端午节习俗:
端午节的习俗除了食粽,还有赛龙船、佩香囊、挂艾草与菖蒲、拴五色丝线、挑端午担”、铸阳燧、放纸鸢、浸龙舟水、洗草药水、贴午时符、拜神祭祖、躲端午、避五毒、采药、饮雄黄酒等。
端午节是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,不仅记录着先民丰富的生活文化,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声明: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,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,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
Copyright 2005-2021 http://kt.pingguodj.com 酷头网 客服邮箱:s2s2s2-s@outl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