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气:2
1、“山一程,水一程”的全诗是:山一程,水一程,身向榆关那畔行,夜深千帐灯。
2、风一更,雪一更,聒碎乡心梦不成,故园无此声。
3、“人生何处不相逢”的全诗是:花不尽,柳无穷,应与我情同。
4、觥船一棹百分空,何处不相逢。
5、朱弦悄,知音少,天若有情应老。
6、劝君看取利名场,今古梦茫茫。
7、“山一程,水一程”出自清代纳兰性德《长相思》。
8、译文:翻山越岭,登舟涉水,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。
9、入夜,营帐中灯火辉煌,宏伟壮丽。
10、外面正刮着风、下着雪,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,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,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。
11、注释:程:道路、路程,山一程、水一程,即山长水远。
12、榆关:即今山海关,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。
13、那畔:即山海关的另一边,指身处关外。
14、帐:军营的帐篷,千帐言军营之多。
15、更:旧时一夜分五更,每更大约两小时。
16、风一更、雪一更,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。
17、聒:声音嘈杂,这里指风雪声。
18、故园:故乡,这里指北京。
19、此声:指风雪交加的声音。
10、赏析: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,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;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,搅碎了乡梦,倍觉惆怅。
21、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,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。
22、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,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。
23、“山一程,水一程”,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,遥远漫长。
24、词人翻山越岭,登舟涉水,一程又一程,愈走离家乡愈远。
25、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,将“一程”二字重复使用,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。
26、“身向榆关那畔行”,点明了行旅的方向。
27、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“身”向榆关,那也就暗示出“心”向京师,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,频频回首,步履蹒跚的情况。
28、“那畔”一词颇含疏远的感彩,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“榆关”是无可奈何的。
29、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,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。
30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,风华正茂,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,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,本应春风得意,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,以及本身心思慎微,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,他往往思及家人,眷恋故土。
31、下句侧重游子思乡之苦,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。
32、换头写景,风一更,雪一更,突出塞外狂风骤雪的荒寒景象。
33、这是以哀景衬伤情,风雪载途,行者乡思更烈。
34、叠用两个一更,突出塞外卷地狂风,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;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,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。
35、“聒碎乡心梦不成”呼应上句的“夜深千帐灯”一句,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。
36、用一“聒”字,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;且极具拟人味,仿佛这风雪也懂人心似的,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,让人心潮起伏。
37、聒碎乡心,用的是夸张手法,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。
38、故园无此声,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: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,当然可以酣然入梦;而这边塞苦寒之地,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,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,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,就更难入梦了。
39、结尾这一句直接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。
40、创作背景: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二月十五日,康熙帝因云南平定,出关东巡,祭告奉天祖陵。
41、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、福陵、昭陵告祭,二十三日出山海关。
42、塞上风雪凄迷,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,于是写下了这首词。
43、作者简介:纳兰性德(1655—1685年),本名成德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。
44、满洲正黄旗人,康熙十五年(1676年)进士,授乾清门侍卫。
上一篇:由于的关联词
下一篇:不如雪中送炭的前一句是什么
声明: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,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,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
Copyright 2005-2021 http://kt.pingguodj.com 酷头网 客服邮箱:s2s2s2-s@outl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