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气:5
1、《惠崇春江晚景》的诗意是: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,苏轼以其细致、敏锐的感受,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,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。
2、全诗春意浓郁、生机蓬勃,给人以清新,舒畅之感。
3、《惠崇春江晚景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《春江晚景》所创作的组诗。
4、第一首诗题“鸭戏图”,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,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,与原画相得益彰。
5、第二首诗题“飞雁图”,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,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。
6、《惠崇春江晚景》(其一)原文: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7、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8、译文: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,鸭子在水中游戏,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。
9、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,是芦苇也开始抽芽,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,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。
10、注释:①惠崇(亦为慧崇):福建建阳僧,宋初九僧之一,能诗能画。
11、②蒌蒿:草名,有青蒿、白蒿等种。
12、③芦芽:芦苇的幼芽,可食用。
13、④河豚:鱼的一种,学名“鲀”,肉味鲜美,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。
15、赏析:诗的首句“竹外桃花三两枝”,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,几枝桃花摇曳身姿。
16、桃竹相衬,红绿掩映,春意格外惹人喜爱。
17、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,却透出很多信息。
18、首先,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,要是细密,就无法见到桃花了。
19、其次,它表明季节,点出了一个“早”字。
10、春寒刚过,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,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,已经透露出来。
21、诗的第二句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视觉由远及近,即从江岸到江面。
22、江上春水荡漾,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。
23、“鸭先知”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,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,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“三两枝”相呼应,表明早春时节。
24、“鸭知水暖”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,画面是难以传达的,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,在诗中表达出来。
25、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,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,用触觉印象“暖”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。
26、鸭之所以能“先知春江水暖”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,只要江水不结冰,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。
27、因此,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。
28、这就说明:凡事都要亲历其境,才会有真实的感受。
29、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,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。
30、鸭下水而知春暖,具有见微知著、举一反三的道理。
31、诗的三四两句“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”,这两句诗仍然紧扣“早春”来进行描写,那满地蒌蒿、短短的芦芽,黄绿相间、艳丽迷人,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、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32、“河豚欲上”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,进一步突出一个“春”字,本是画面所无,也是画笔难到的,可是诗人却成功地“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”,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。
33、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,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、芦苇吐芽推测而知“河豚欲上”,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,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。
34、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,把无声的、静止的画面,转化为有声的、活动的诗境。
35、在苏轼眼里,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、静止的纸上图景,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。
36、前者如画,后者逼真,两者混同,不知何者为画境,何者为真景。
37、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,使诗情、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。
38、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,苏轼以其细致、敏锐的感受,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,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。
39、全诗春意浓郁、生机蓬勃,给人以清新,舒畅之感。
40、《惠崇春江晚景》(其二)原文:两两归鸿欲破群,依依还似北归人。
41、遥知朔漠多风雪,更待江南半月春。
42、译文:大雁北飞,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,但是由于依恋,差一点掉了队。
43、还没有飞到北方时,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,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。
声明: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,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,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
Copyright 2005-2021 http://kt.pingguodj.com 酷头网 客服邮箱:s2s2s2-s@outlook.com